天然气期货
全球能源博弈升级白气价格开启反弹通道
一、需求端三重共振全球LNG贸易量突破历史极值
2023年二季度以来,全球LNG运输船在各大洋区划出密集航线,新加坡燃料油价格曲线与亨利港天然气期货形成罕见共振。据国际燃气联盟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LNG贸易量同比增长14.3%,达到2.1亿吨历史峰值。这场席卷全球的"白色风暴"背后,是三大需求引擎的同步发力。
亚洲市场率先吹响复苏号角。随着中国制造业PMI连续四个月站上荣枯线,长三角工业园区的燃气锅炉重新腾起白烟。日本关西电力7月LNG采购量同比激增23%,韩国KOGAS更是启动五年内最大规模储气设施扩建工程。值得关注的是,东南亚新兴市场异军突起,越南首个LNG接收站正式投运首月即完成12万吨进口,菲律宾能源部则将2030年天然气发电占比目标从18%上调至27%。
欧洲能源重构进入深水区。尽管TTF基准价较峰值回落62%,但欧盟委员会强制成员国在2023年底前将天然气储备率提升至90%的操作,正在制造持续性采购需求。德国Uniper公司近期与卡塔尔能源签署的15年长约协议,暴露出欧洲买家对现货市场的深度焦虑。
更值得玩味的是,意大利ENI集团开始批量采购"碳中和LNG",每船货物附加的碳信用证书成本已达交易额的3.8%。
气候异常催生意外变量。北美热浪推动制冷负荷创纪录,ERCOT电网数据显示得克萨斯州燃气发电占比突破52%。与此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暂停西北大陆架项目检修,导致北亚买家紧急转向大西洋现货市场采购。这种跨区套利行为使得普氏JKM价格在6月出现11%的异常波动,现货与期货价差持续扩大至4.2美元/MMBtu。
二、供应端暗流涌动价格支撑位逐渐夯实
当市场目光聚焦需求回暖时,全球LNG供应链正经历二十年未有的结构性变革。美国自由港爆炸事故后续影响持续发酵,尽管3号生产线已部分复产,但全年出口能力仍损失约1500万吨。更深远的影响来自资本开支周期转折——伍德麦肯兹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FID(最终投资决定)项目规模同比骤降68%,这意味着2026年后新增产能可能出现断档。
地缘政治重塑贸易版图。俄罗斯北极LNG-2项目因技术封锁延期投产,诺瓦泰克公司被迫将60%产能转为国内消纳。西非海上FLNG项目遭遇武装袭击风险溢价陡增,尼日利亚邦尼级LNG离岸价较基准溢价持续保持在1.8美元水平。这些黑天鹅事件导致贸易商风险对冲成本上升,荷兰ING银行测算显示,当前每船LNG的战争险保费已达2021年的3.2倍。
库存动态释放危险信号。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协会最新周报显示,欧盟储气库注入速度已连续三周低于五年均值,库存缺口扩大至14亿立方米。亚洲买家则开启"淡季囤货"模式,中国沿海接收站利用率攀升至81%,日本电力公司甚至出现罕见的夏季储气行为。这种跨周期库存策略正在改变传统季节性交易逻辑,高盛大宗商品研报指出,市场可能低估了2023Q4的补库需求强度。
技术面与基本面形成共振。CME天然气期货未平仓合约突破120万手,期权市场看涨合约占比升至63%。关键价格节点方面,3.2美元/MMBtu位置出现机构资金密集布防,该价位恰对应美国页岩气平均完全成本线。能源对冲基金Andurand最新持仓报告显示,其天然气多头头寸已占总仓位的29%,创2018年以来最高纪录。
这种多维度支撑格局,或为白气价格构筑坚实底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