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钢材库存增加压制价格反弹,钢材库存下降
库存高企背后的市场逻辑——供需天平为何持续倾斜?
1.1库存数据触目惊心:压垮钢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库存积压并非偶然:1-5月粗钢日均产量维持在290万吨高位,而基建项目开工率同比下滑12%,房地产新开工面积降幅达28.7%。供需剪刀差持续扩大,导致库存消化周期从常规的25天延长至38天,形成"生产不停、库存不降"的恶性循环。
1.2价格反弹屡次夭折:库存魔咒如何发挥作用
每当期货市场出现反弹信号,现货市场总被库存阴影笼罩。2023年4月的"小阳春"行情中,螺纹钢期货价格曾试图冲击4200元/吨关口,但现货市场在库存压力下始终难以突破3800元/吨。这种期现背离的背后,是贸易商群体形成的"抛售共识"——某华东钢贸商坦言:"现在只要有50元/吨的利润空间就立即套现,库存每天都在产生资金成本。
"
更值得关注的是库存结构变化。当前库存中,协议户被动囤货占比超过60%,较往年提升20个百分点。这些被迫滞留的库存犹如"定时炸弹",一旦价格出现波动,极易引发踩踏式抛售。5月某周出现的"黑色星期四"就是例证:当日全国钢材市场集中涌现200万吨级抛单,直接将价格打落150元/吨。
1.3成本支撑神话破灭:原料端同步施压
传统认知中,铁矿石、焦炭价格本应构成钢价底部支撑,但当前原料市场同样陷入困局。62%品位铁矿石到岸价跌破100美元关口,焦炭第七轮提降落地,使得吨钢生产成本下移300元以上。这种全产业链的价格塌方,彻底打破了"成本托底"的市场预期。
某钢厂财务总监算了一笔账:按当前原料价格测算,螺纹钢完全成本约3600元/吨,而市场成交价仅3750元/吨。扣除财务费用和折旧后,实际利润空间不足50元/吨。"现在维持生产更多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但库存积压正在吞噬最后的利润。"
破局之道:行业如何应对库存压力与价格困局
2.1主动去库存: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革命
领先企业已启动生产模式变革:沙钢集团将月度排产计划调整为"5+2"动态模式(5天基础产能+2天弹性调节),宝武集团在湛江基地试行"订单可视化管理系统",实现72小时精准排产。这些创新使库存周转效率提升15%-20%,资金占用减少30亿元。
数字化工具正在重构供应链:找钢网平台数据显示,接入智能仓储系统的企业,库存错配率从18%降至7%。某中型钢厂通过物联网系统,将异地仓库的现货匹配时效从72小时压缩至8小时,成功降低跨区调货成本40%。
2.2政策变量:基建投资能否成为"及时雨"
2023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达2.3万亿元,其中55%投向基建领域。但资金落地存在时间差:某轨道交通项目钢材采购负责人透露:"虽然项目已获批,但实际用钢需求要到四季度才能释放。"这种"远水难解近渴"的现状,使得市场对政策利好保持谨慎态度。
环保政策正在发挥调节作用:唐山地区非采暖季限产比例提升至30%,山西对超排企业执行"即查即停"措施。这些举措虽短期压制产量,但行业人士指出:"若需求端没有实质改善,限产带来的供给收缩很快会被库存消化。"
2.3未来展望:黎明前的黑暗还有多长?
根据Mysteel模型预测,三季度库存峰值可能触及2000万吨临界点,届时市场将进入"去库存攻坚期"。值得关注的结构性机会包括:新能源领域用钢需求保持25%增速,汽车板需求随新能源汽车放量回升,钢结构建筑渗透率提升带来的型材需求。
某期货公司首席分析师指出:"当前期现基差已扩大至历史极值,市场过度悲观情绪可能酝酿反转契机。当库存周期转向被动去库存阶段,配合宏观政策发力,四季度或现V型反弹窗口。"但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当下更需要做好"持久战"准备:优化产品结构、拓展直供渠道、运用衍生工具对冲风险,方能在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