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球铜矿供应紧张支撑铜价走强,全球铜价大涨
供应端危机四伏铜矿产能遭遇历史性瓶颈
1.1全球铜矿资源枯竭警报拉响
全球铜矿资源分布呈现高度集中特征,智利、秘鲁、刚果(金)三国占据全球已探明储量的46%。世界前十大铜矿平均开采年限已达89年,Escondida、Collahuasi等超大型矿山品位持续下降。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数据,2023年全球铜矿平均品位已降至0.65%,较2000年下降28%,开采成本同比上涨17%。
更严峻的是,过去十年全球新发现铜矿数量锐减62%,2010-2020年间仅发现15个大型铜矿,资源接续危机日益凸显。
1.2地缘政治加剧供应扰动
南美铜矿带持续动荡,智利新宪法草案拟将矿业特许权使用费提高至46%,秘鲁社会冲突导致LasBambas铜矿年产量骤降40%。刚果(金)政府与外资矿企的权益纠纷,使得全球最大未开发铜矿Kamoa-Kakula投产延期。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铜精矿海运量中32%需经过马六甲海峡,地缘风险溢价持续推高成本。
2023年Q2铜矿运输保险费用同比暴涨215%,供应链脆弱性暴露无遗。
1.3资本开支不足埋下长期隐患
全球矿业巨头资本开支呈现明显周期性特征,2011年行业capex达到峰值820亿美元后持续萎缩,2020年降至280亿美元低位。尽管2023年回升至450亿美元,但考虑通胀因素实际投资量仅相当于2010年的60%。必和必拓、力拓等企业将投资重点转向锂、镍等新能源金属,铜矿开发出现结构性投资缺口。
高盛研报指出,要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全球需新增价值1.2万亿美元的铜矿投资,当前进度仅完成13%。
1.4技术突破难解短期困局
虽然湿法冶金、生物浸出等技术进步使低品位矿开发成为可能,但工业化应用仍需时间。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的RadomiroTomic硫化物项目,采用高压浸出工艺后回收率提升至92%,但单吨投资成本高达8500美元。深海采矿虽具潜力,但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的监管框架尚未完善,NautilusMinerals公司首个海底铜矿项目因技术故障宣告破产,揭示新兴开采模式的高风险性。
需求端革命性增长铜价获得长期支撑
2.1新能源革命重塑需求结构
全球能源转型催生指数级铜需求,每辆电动汽车用铜量达83kg,是燃油车的4倍。风电每兆瓦装机需耗铜15吨,光伏系统单位耗铜量5.5吨/MW。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30年清洁能源领域铜需求将达540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21%。更关键的是,智利国家铜业委员会研究显示,新能源设备的铜使用强度是传统设备的5-12倍,需求结构质变正在发生。
2.2全球基建浪潮叠加库存重构
美国1.2万亿美元基建法案中,电网改造预算占比38%,预计将新增铜需求120万吨。中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装机目标30GW,对应铜需求15万吨。欧盟REPowerEU计划要求2030年前部署600GW光伏,将消耗铜资源330万吨。
与此LME铜库存持续位于7.5万吨历史低位,上海期货交易所库存同比减少43%,现货升水长期维持在200美元/吨以上,供需错配进入常态化阶段。
2.3金融属性强化价格弹性
在全球通胀高企背景下,铜的金融属性持续增强。CME铜期货未平仓合约突破40万手,创历史新高。黄金/铜价比值跌至0.085的历史极值,显示资金加速涌入铜市。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前20大对冲基金中有14家增持铜相关头寸,桥水基金铜衍生品持仓占比提升至组合的6.3%。
美元指数与铜价的负相关性从-0.72减弱至-0.35,表明铜价逐渐脱离传统定价框架,形成独立上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