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铁矿石进口量变化牵动市场心态,铁矿石进口量占比

2025-09-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全球供应链重构铁矿石贸易格局生变】

2023年1-5月中国铁矿石进口量4.77亿吨,同比增长7.7%的亮眼数据背后,隐藏着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的暗流。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长期维持在80%以上,这使得每一次进口量的细微波动都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神经。

在澳大利亚、巴西等传统供应地持续发力的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的突破性进展正在改写全球供应版图。这个预估储量达50亿吨的超级矿山,预计2025年投产后的年产能可达1.5亿吨,相当于当前中国年进口量的15%。国际矿业巨头的产能竞赛与新兴矿山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铁矿石供应格局。

国内需求端则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基建投资持续加码带来螺纹钢需求回暖,1-4月全国粗钢产量3.54亿吨,同比增长4.1%。但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21.2%的现状,又给需求预期蒙上阴影。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钢厂对铁矿石采购始终保持着"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谨慎态度,港口库存持续在1.3亿吨高位震荡。

政策调控的"有形之手"正在发挥关键作用。中钢协推行的"基石计划"初见成效,国内铁矿资源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1.2%,废钢利用率提升至23.5%。这些举措虽不能立即改变进口依赖现状,但为产业链注入了宝贵的战略缓冲空间。某大型钢厂采购负责人透露:"我们现在执行动态库存管理,将常备库存从45天压缩至30天,通过期货套保锁定60%的原料成本。

"

【价格传导机制下的产业链博弈】

当62%品位铁矿石普氏指数在110-130美元/吨区间宽幅震荡时,整个钢铁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数据显示,当前吨钢毛利已从2022年高峰时的800元回落至200元以下,而四大矿山的到岸成本仍维持在30-40美元/吨,这种剪刀差倒逼国内企业加速转型升级。

贸易商群体首当其冲感受到市场温度的变化。青岛港铁矿石贸易商王经理坦言:"现在每吨价差不到15元,资金成本却要8元,必须靠提高周转率维持收益。"这种变化催生了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等新模式,部分头部企业已将30%的业务转向衍生品市场。期货市场持仓量突破200万手,实体企业参与度提升至42%,显示市场正在构建新的风险对冲体系。

下游用钢行业的需求分化加剧了市场波动。新能源汽车带动的汽车板需求同比增长18%,而家电用冷轧板订单却下滑7%。这种结构性变化倒逼钢厂调整产品结构,某大型钢企将高端板材产能占比从35%提升至45%,同时压缩建筑钢材生产线。技术革新带来的铁矿石使用效率提升同样显著,高炉入炉品位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年节约铁矿石用量2000万吨。

面对未来市场,行业专家给出三个关键预判:其一,2023年铁矿石进口量可能突破11.5亿吨,但季度波动幅度将扩大至15%;其二,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有望从当前12%提升至20%,增强定价话语权;其三,电炉钢占比提升将改变铁元素供给结构,预计2025年废钢替代量可达1.8亿吨。

这些变量交织作用下,市场参与者需要建立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体系,方能在波动中把握机遇。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