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黑色系品种跌幅有所收窄,黑色系行情
市场情绪回暖的三大信号与底层逻辑
供需再平衡:库存周期拐点初现
近期黑色系品种价格走势呈现"急跌转缓"特征,螺纹钢、焦煤、铁矿石等主力合约跌幅较上月收窄3-8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全国重点钢厂钢材库存连续两周下降,总库存量降至1890万吨,较年内峰值减少12%。这种变化源于供需结构的双重调整:在供给端,山西、河北等地焦化企业主动限产比例达15%,唐山高炉开工率维持在78%的年内低位;需求端则受益于基建项目集中开工,水泥出货量环比提升21%,形成"供给收缩+需求回暖"的支撑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再平衡具有明显政策驱动特征。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后,多地放松限购政策,带动钢材终端需求预期改善。某期货研究所测算显示,每增加1万亿元基建投资,将直接拉动约800万吨钢材消费,这为黑色系品种构筑了价格缓冲垫。
资金博弈:空头平仓与产业套保转换
从资金层面观察,大商所铁矿石期货持仓量在8月第三周骤降14%,同期主力合约空单减持量达23万手,创年内最大单周降幅。这种变化揭示出市场参与者的策略转向:前期押注经济下行的宏观对冲基金开始获利了结,而产业链下游的钢厂则加大买入套保力度。某私募基金交易总监透露:"当前黑色系品种的期现基差已接近历史均值,继续做空的风险收益比明显失衡。
"
量化模型显示,焦炭期货的波动率指数(CBOEVIX类指标)从月初的38%回落至26%,表明市场恐慌情绪正在消退。这种情绪修复与宏观数据形成共振——8月制造业PMI回升至49.7%,虽仍处收缩区间,但新订单指数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显示经济触底迹象。
政策工具箱:从预期管理到实质落地
监管层的多维施策正在重塑市场预期。在产业政策端,工信部推动的《钢铁行业能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要求2024年底前完成4.5亿吨粗钢产能超低排放改造,这相当于行业总产能的40%。环保成本的刚性上升,正在改变黑色系品种的成本曲线。
货币政策方面,8月MLF利率下调15个基点,推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某国有银行信贷部负责人表示:"三季度基建领域贷款审批速度明显加快,绿色钢铁项目可获得50BP的利率优惠。"这些政策组合拳的累积效应,正在扭转市场对黑色系品种的悲观定价。
周期拐点下的投资策略与风险预警
产业链利润再分配:从原料端到成材端
随着黑色系品种价格企稳,产业链利润结构发生关键转变。以螺纹钢为例,当前吨钢毛利已从7月的-180元修复至80元左右,而同期焦炭价格跌幅是铁矿石的1.8倍,这种剪刀差使得钢厂利润空间逐步打开。某上市钢企财报显示,其8月吨钢成本环比下降120元,而销售均价仅下跌60元,毛利率提升1.2个百分点。
这种利润迁移正在引发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在A股市场,钢铁板块近一个月跑赢沪深300指数4.7个百分点,其中具备高端特钢产能的企业表现尤为突出。期货市场则呈现"近强远弱"的期限结构,螺纹钢2310合约较2401合约升水扩大至85元/吨,反映出市场对短期供需改善的确认。
技术面与基本面共振:寻找确定性机会
从技术分析角度看,铁矿石期货日线级别MACD指标出现底背离,周线RSI数值回升至45%的中性区间,结合持仓量变化,显示市场正在构建阶段性底部。某量化交易团队开发的"黑色系多因子模型"显示,当前焦煤的估值分位数处于近五年12%的低位,安全边际显著提升。
对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策略选择呈现差异化特征:
保守型:构建虚拟钢厂套利组合,做多螺纹钢/做空铁矿石比值进取型:关注基差收敛机会,在期货贴水超过5%时布局多单套保型:下游用钢企业可逐步建立原料库存,锁定生产成本
风险预警:三大不确定因素仍需警惕
地产投资反复: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5%,新开工面积降幅达24.5%,政策传导效果仍需观察海外需求波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10月试运行,或影响每年400万吨钢材出口供给弹性释放:若钢价反弹至4000元/吨上方,电弧炉产能可能快速重启,形成新的供给压力
某券商大宗商品首席分析师建议:"投资者应重点关注每周的钢材表观消费量、港口铁矿石库存、独立焦企产能利用率三大高频指标,这些数据将比月度宏观数据更早反映趋势变化。"
当前黑色系品种正处于"预期修复"向"现实验证"过渡的关键阶段,市场参与者需在谨慎乐观中保持策略弹性,既要抓住周期拐点的机遇,也要防范基本面反复的风险。随着"金九银十"传统旺季临近,产业链各环节的博弈或将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关于黑色系品种的价值重估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